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传统在当代的转变以及这些“小语种”世纪末的文学翻译状况。廖七一研究了五四文学翻译对“信”的重构,认为五四前后是中国传统翻译规范急剧变化和现代翻译规范肇始的重要时期,新一代翻译家和翻译批评家尖锐批评晚清翻译中背离“信”的现象,认真探究“信”的内涵和翻译本质,积极探索和创建文学翻译的范例,并通过赞助系统强化和推行“信”的标准,促进了现代翻译规范的确立。汤富华认为我国翻译史三大事件所引致的巨大社会历史变革既有自我突破的愿望,又有外国文化发展胁迫的原因。李晶考察贯穿20世纪中国翻译史的意识形态操控行为,验证翻译行为是受意识形态操纵的结论。姑丽娜尔、吾甫力对9~19世纪的维吾尔族翻译文学状况作了梳理。许钧对于普鲁斯特小说译名的争论发表了深邃的见解。方开瑞描绘了对甲午战争之后小说翻译中“呈现”方式的传递。王恩冕对东亚三国从母语译入外语的经验进行了对比研究。修文乔从意识形态角度解读唐朝佛经翻译。